内容页搜索

龙泾村历史悠久,具有浓郁水乡特色。留下的文物和古迹遗址今已大多不存。历史上,主要有龙泾大厅、东岳庙、城隍庙和法华庵,可移动文物有任家湾的社坛碑。吴家埭的法华庵始建无考。清乾隆五十七年(1792年)重修,道光二十一年(1841年)再修,民国后期毁坏不存。

岁月沧桑,先人留下的文物古迹,年久失修,损毁严重,并先后湮灭。东岳庙和龙泾大厅也因破旧和时势变化先后拆除。这里据明弘治元年(1488年)莫旦《吴江志》和清光绪八年(1882年)陶煦《周庄镇志》中的记载,并据现今当地年老长者回忆,对历史上曾有过的古迹加以记述。

 

龙泾大厅坐落龙泾自然村的西畔圩上,是清代后期乡儒陈麟(字翼亭)的举人厅。陈翼亭在清代同治六年(1867年)丁卯科中榜举人,官衙赐赠此厅屋,以示庆贺。

厅屋面南,有两厅一圆()堂。前后厅之间是石板天井,天井东西两侧是边厢楼屋,也称边埭楼屋。前厅与天井交接处设有仪门,仪门上方有砖雕,刻有戏名和花卉图案。正厅中高挂镶有金字的横匾,大小约为200厘米×60厘米,上书“德善堂” 三字,黑底金字,非常显眼。大厅中置有黄榉木茶几,整个大厅高大宽敞。陈翼亭诗文卓著,富有才华,又精于农田水利,有功德于龙泾村,颇受龙泾村民及本邑乡贤敬重。当年,他居住的龙泾大厅极为“风光”。

民国时期,龙泾大厅及厢房曾被用作龙泾乡公所。抗日战争时期,中国军队曾用作临时医院,在这里抢救过伤员。

新中国成立后,大厅作为公产。先后用作龙泾乡政府办公地、行政村(大队)办公室、农业中学校舍、村上医疗点等。1976年前后拆掉大厅前院的建筑。以后第二进正厅也日益破落,在90年代末拆除后建造老年活动中心等。